『週六漫談大眾運輸』 - 如果您關心,請您聽聽我的看法
哥倫比亞的前波哥大市長-恩里克.潘納羅薩 (Enrique Peñalosa):「一座進步的城市不是窮人也有車的地方,而是富人也搭乘大眾運輸的地方。」以小汽車為本之供給思維,只會造成土地與建設資源之爭奪,進而吸引更多無謂的潛在需求,並造成道路系統運行效率之崩壞!
過去臺中市發展大眾運輸之理念為「從公車改革出發、由BRT邁向MRT」,從高潛力公車、TTJ、到愛上巴士(i384),其為ㄧ連串改革的過程,此中心思想均秉持著「以人為本、以大眾運輸發展為導向」,月運量從40萬到近1200萬,成長近30倍,此成長倍數實已破世界紀錄,且亦已達到月破千萬、年破億之目標。「公車沒人搭、捷運ㄧ定也沒人搭」,在建設捷運前,讓市民養成大眾運輸搭乘習慣,才是推動大眾運輸正確的道路。
民眾願意搭大眾運輸的關鍵在於「路網完整、班次密集、費用低廉」。交通工具沒有好不好的問題,只有適不適當的問題,以興建成本來看,一條MRT可建5條LRT,1條LRT可建5條BRT,所以BRT成本最低,興建時間最短,它可行駛專用道也可行駛混合車道,可以是單節也可是雙節,彈性很大,還可快速延伸至彰化或南投等縣市;而臺中市興建完整之軌道系統需8000億以上(估計須40年不做其他建設,方可完成),興建完整之BRT只要303億,在有限資源之下,要做到網路完整、班次密集,BRT是最佳選項。BRT為公車捷運,其最佳功能之推展即可作為準捷運系統,而若作為一般公車專用道,則是弱化此運具原有「軌道思惟、公車運行」之創新構想。台中之大眾運輸發展應以捷運綠線、BRT作為大血管;完整公車路網作為小血管;公共租賃腳踏車iBike作為微血管;大血管、小血管、微血管充分配合,才有機會實現節能減碳之智慧城市願景。
謝謝,晚安!